新闻导航
新闻详情
第三章 《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对话录》选粹之一
来源:本站 作者:山林子 发布:2013/1/23 修改:2013/1/23
隶属: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对话录 点击:4171
小记者:我认为这个小学生写在作业本上,他按照这个谐音是“比尔·盖茨”。但是我认为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,可能有一个叫“毕耳”的人该刺他。
自然教授:那你的报纸上这样写的话,别人怎么会认为这是一个人“比尔·盖茨”,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?这还是跟传媒智慧有关系。听明白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吗?
大学生:“比尔·盖茨”是一个人名,他的人名之所以写出中文名,是因为一开始译他名字的人是这样写的,如果当初写成这样的话那也就是这样。后人是当成一种惯例来写的。
自然教授:假如不看“比尔·盖茨”能说我错了吗?但是我脑子里面可能是“毕耳·该刺”。
大学生:这是一种思维定式。
自然教授: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?假如说一开始翻译成“毕耳·该刺”呢?也可以吧?你看过国外的翻译小说,翻译人不同,名字也会不一样,经常有好多不一样的名字。
大学生:是啊,是不一样。“泰坦尼克号”也翻译成“铁达尼号”,所以我说“泰坦尼克号”就是你说的“铁达尼号”。
自然教授:如果我们考试时写成这个对不对?
大学生:应该是不对。
自然教授:为什么不对?因为大众接受的就不对。
大学生:思维定式是一个习惯问题。
自然教授:我写这个东西大家一定要注意,我是在开发大家的智慧。
中学老师:我感觉如果人平时的思维定式,这个人把他的名字写错了,如果再稍微细心地想一下,也许他可能有意想这样,想对人有所教育。如果拿到教育上来讲,我想多倾听对传媒工作有帮助。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小国向一个大国赠送三个小金人,皇帝就想知道这三个金人到底哪一个价值更大一些。然后请一个大臣想办法来测量一下,这个大臣就拿了一根稻草从三个小金人的耳朵往里送,第一个从另外一个耳朵出来,第二个从嘴里面出来,第三个没出来却掉到肚子里面。最后大臣说结果出来了,显然第三个小金人价值更重。我并不是要讨论哪一个价值更重,只是说明耳朵的重要性,对传媒是很重要的,我是这样认为的。
自然教授:我刚才第一个例子是指我们的眼睛。第二个例子是指耳朵。我还专门写一个“耳”字为了提醒你们,所以如果不写的话,“比尔·盖茨”——实际我在念这四个字“毕耳·该刺”你能知道我错了吗?我这个是说给电台播音员的,当你编辑一些音响,一些声音符号的时候,也得智慧地考虑问题。
我说这几个字“毕耳·该刺”指的是声音,不是说写成这样。但是我要告诉你我刚才念的就是“毕耳·该刺”这四个字的音。那么当你的声音、你的信息传达到听众的耳朵的时候,在他脑子里是不是这样?假如我不了解比尔·盖茨,我脑子肯定会形成“毕耳·该刺”,因为他听不懂。
现在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提出了自主创新。如何自主创新?好多专家正在研究这个课题,就是从现在开始大家都来自主创新,在不久的将来争取达到的目标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。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,说的很容易,不就是自主创新吗?但是我要问怎样才能自主创新呢?
小学生:我想借“毕耳·该刺”这个题来说,完全就是创新。我想“毕耳·该刺”很多人得到这些字以后,他肯定会想可能是“比尔·盖茨”,这就陷入一个迷雾中。如果没有比尔·盖茨这个人他会想什么呢?你就可能想一些新思路,这就是创新,我自己想的是什么就是什么,我想独一无二这就是创新。
自然教授:说得好,独一无二就是创新,你就是要创新。前几年我们国家在许多领域,如:经济、教育、文化领域里面,大家都知道跟风现象,当别人做什么,不出三天满大街都是;别人说出一个什么,不出三天满城风雨。这种现象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,它的根源在哪里?
小记者:因为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,他们是在吃老本。
自然教授:吃老本还不错,关键是学别人,还是跟在别人后面爬。
小记者:这样的人自主也不是,创新也不是。
自然教授:刚才我用“比尔·盖茨”的误写的目的,实际是表达这么一种现象。假如有人把“比尔·盖茨”写成上面的“毕耳·该刺”肯定会群起而攻之,因为我们都知道比尔·盖茨,怎么你不知道呢?你没有文化。最可笑的是这个人不知道谁是比尔·盖茨,只知道“毕耳,该刺死他。”
误区根源在哪里?不管是声音,还是语言,还是形象,都要经过你的头脑,而不是经过别人的头脑。今天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,因为这个就是我们要研究的《自然智慧学》领域里面的最基本的东西,其实是要改变大家原来认为是所谓真理的东西。如果这种东西不打破的话,创新就无从谈起,自主也谈不上。
下面,我把我研究30年的一点小小的收获奉献给大家,可能会对你们的未来,在自主创新的领域里有所帮助。
它是这样的,就是说要想创新,真正的创新,有许多人我认为还没有真正是创新,没有。昨天跟几个大学生朋友在谈话时就谈到这个问题“你想不想当天下第一人啊?”他说“我不想,但是我们很好奇,怎么能当天下第一人呢?”我说“现在就能让你当天下第一人。”他说“是吗?”。我说“是啊”。我就写了这么一个字(画了一个特殊的符号),你说我这个符号表达的是一种什么内容?大家看出来没有?
小记者:我认为是圆环。
自然教授:这是一个字。百家姓里面的。
小记者:是个“李”。
自然教授:这是我创造的字。假如在未来,大家都同意这个字的话你不就是天下第一人了吗?
小记者:我感觉这个字就是一个“泥巴”。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就是什么。我认为它不是李,我认为它是王,它就是王。
自然教授:那别人批评你的时候怎么办?
小记者:没关系,因为我认为它已经是王,别人有别人的意思,当天下的意见统一的时候,我的想法就是对的。
自然教授:现在,你明白什么意思了吗?我写这个东西只是举一个例子,并不是告诉你它就是“李”。我告诉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,你接到任务时,要做到创新时首先要有这种思维——智慧,在智慧的引领下的思维,而不是知识框架结构基础上的思维。
大体给大家讲一个思路就是这样:我从一开始就说,在自我智慧引领下去对应任务。大家可以去研究,去领悟一下,而不是在知识的框架中去对待任务。
前面我给了一些任务,有好多小朋友、同学都在知识框架里面对待任务,这个东西非常重要,这是我自己探讨的东西。
假如我的任务下达以后,就像刚才我画的那四条线,同学、小朋友的大脑就开始运转了,他们是去对待任务。但他们用的是什么呢?他们运用的是知识。当未来的知识和经验没到来之前,你现在知道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死的,放在课本里的,放在教课书里的,放在辞典里的,放在图书馆里的。假如说我们运用这些东西去创新的话,能叫自主创新吗?你可以看一看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里面哪一个知识是你自己的啊?你在运用别人的知识去思考、去分析、去判断。能够做到自主创新吗?所以,出来的必然是人人都知道的。那是一个方框啊,那是四条线,那是一个黑板,那是一个窗口啊。通过他们一说,你就知道了他运用的思维,是运用了知识型思维,运用了大家都知道的东西,大家都共同遵守的知识、经验和思维方式。
再分析一下刚才几个同学的回答。尽管回答的不是那么完美,但是我提出这三个来:那个方框代表“未知世界”;代表“一本包容知识的书”;“是一种智慧”。我认为这几个接近于智慧引领,他在运用自己的智慧。当然这个智慧尽管还不是在自我智慧的引领下的智慧,他可能运用了抽象思维,但是最起码是脱离了一些知识和经验的框架,这些知识相对来讲就不会受到这个方框的局限。我这样讲能听明白吗?
至于什么叫自我智慧?什么叫智慧?这是我终生研究的课题,将来如果有兴趣的话,咱们在《昆仑山》网站上共同探讨好吗?
同类新闻
- 2013/1/23 第三章 《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对话录》选粹之一
- 2013/1/23 第三章 《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对话录》选粹之一
- 2013/1/23 第三章 《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对话录》选粹之一
- 2013/1/23 第三章 《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对话录》选粹之一
- 2013/1/23 第三章 《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对话录》选粹之一
- 2013/1/23 第三章《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对话录》选粹之一